• 岗位创新的楷模王洪军
  • 发布时间:2016-9-12 17:42:59 点击次数: 1206次
  •   他改变了人们对一个工种的印象。

        他作为一名一线工人,登上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成为中国一线工人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他发明制作的钣金维修工具达40多种2000多件,填补国内外空白,被同行誉为“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
      他在一个看似极普通的岗位上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3400多万元。
      他带出的徒弟已有200多人―――
      他,就是年仅37岁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轿车一厂焊装车间操作技工、高级技师王洪军。
      练出真功夫,为大伙争口气
      1991年,一汽-大众投产,它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德国大众公司强强联合的产物,产品是引进德国大众公司的畅销车。生产一流的产品,需要高素质的员工,特别需要大批操作人员。就在这一年,王洪军来到一汽-大众焊装车间,当上了一名钣金整修工。
      个头不高的王洪军,快人快语,透出一种质朴和率直。他告诉记者,“钣金整修是轿车生产中的一道关键工序,即在车身喷漆之前,对钣金做全面的检查并消除所有的缺陷。钣金整修是个又苦又累的活,常常要抱着十多斤重的高频打磨机进行修磨,噪音大,粉尘也大。到了夏天,40多米长,布满300多个灯管的整修通道像一个大蒸笼,一动就是一身汗,衬衫一会儿就湿透了,脖子上都和了泥。”
      王洪军说,当时,在很多人眼里,钣金工就是拿一把锤子敲敲打打,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刚进厂时,很多人去干电工、钳工,又轻松挣钱又多。最早和他干整修的后来也都改了行。但他坚守在这个艰苦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
      王洪军坦言,他当年思想也波动过。但是,很快他从德国专家的挑剔中发现,当好一个钣金工并不像常人想像的那么简单。
      当时,车间里钣金整修都是由外国专家负责,中国员工都没入门,主要是给他们当下手。为了能让中国员工尽快顶上岗位,一汽集团从其它生产线上调来一些有经验的钣金工,但是,传统的钣金技术与德国大众专家要求相差太远,整修水平远远达不到要求。一次,德方专家当着一位老师傅的面,抡起大锤把车身砸了,说:“你把这车修废了。”
      这些“老钣金”接二连三被退回。
      这一切,王洪军看在眼里,触动特别大。他心想,“所谓的德国专家,在他们国家就是钣金工人、技师。中国工人连这技术都掌握不了,也太没面子了。我要为大伙争口气。”
      一天下班了,专家刚走,王洪军就壮着胆子把老外修不了的“白车身”(未喷漆的轿车车身)修了起来,干到下半夜也没整好。第二天,德国专家发现后,很不高兴,车间里也有人议论:“老外都修不了的东西,他还鼓捣,不纯粹是有毛病吗!”
      但是,王洪军将这些风言风语甩在脑后,一心一意练功夫。他像着了魔似的,上班偷着练,下班也鼓捣。脖子划出个大口子,他用“创可贴”贴上,接着干。
      王洪军发现修复“白车身”,先顶哪个点,后顶哪个点,哪用力大一点,小一点,都有说道。不同的轿车、不同的部位用的工具都不同。他感到自己的理论知识不够用了,于是,他跑图书馆,翻阅金属工艺等相关资料,自学了热处理、机械制图等相关知识。
      经过不分白日黑夜的反复操练,两个多月后,王洪军终于修好了一台车。
      车间主任看了,非常高兴,马上找来德国专家鉴定。
      老外把王洪军修的“白车身”切割成一条一条,分段进行检测,还专门到质保部,用仪器全面检测,发现钢板厚度、结构尺寸等完全符合标准。德国专家十分欣喜,一连说了三个:“very good!”
      因为技术突出,1993年,王洪军被破格评选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操作技工的第一个技师。
      勇于创新,才能超越
      “钣金整修这活无止境。”这是王洪军经常对他徒弟说的一句话。
      王洪军的徒弟尚国春说,他最佩服他师傅的地方就是,他不仅手艺高,而且善于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发明工具。
      王洪军在车间,拿着他发明的各种奇形怪状的维修工具,向记者演示各种修复的操作方法。“这要感谢德国公司严格质量要求,‘白车身’稍有瑕疵就要宣布报废。”王洪军说,这种无形的压力使他改进发明的工具越来越多。如今,按德方技术已修不好的车,使用他的方法和工具都能修好。
      开始,钣金整修工具完全是德国进口的,价格高,一套工具十几件,就得四五万元;品种也不全。有时因为没有工具,很多“白车身”被德国专家宣布无法修复而报废。
      王洪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心中冒出了一个念头,“工具自己做。”
      有工友知道他想动手做工具,很是不理解,说:“有工具就修,没工具,修不了,报费了,也不是咱们的责任,咱多操啥心。再说了,你自己做工具,能行吗?”王洪军却说:“不做就永远不行,做了总有一天能行。”
      王洪军做出的第一件工具是在1995年末,是一个修侧围的钩子。
      开始做出的钩子由于前端强度不够,一用力钩子就打弯变形。他这才知道制作工具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他回家找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方面的书看,去技工学校向老师请教,通过采取不同的热处理方法,经过多次试验,他成功了。
      “好使!”当他把钩子拿给同事们用后,大家都说好,抢着用。
      王洪军对制作工具入了迷。他发现,对于车身一些特殊部位的缺陷,德国人也没有方法和工具进行修理。这让他看到了在这一领域还有新的创新空间,还有许多国内外的技术空白可填补,有实现技术超越的新机会。
      王洪军由制作Z型钩、T型钩、打板等单件工具,发展到多功能拔坑器等组合工具。目前,他发明研制的工具已达40多种2000多件,被同行誉为“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这些工具,可以使一汽-大众所有车型的各种缺陷得到修复。用王洪军徒弟的话,“现在几乎没有我师傅修不了的缺陷。”展车是汽车博览会上的“名片”。它不仅展示企业产品,扩大品牌影响,而且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和企业文化的张扬。
      2003年以前,一汽-大众的展车每年都要花费大笔资金聘请德国专家来做。每次德国专家做展车时,都不让中方员工参与,怕影响展车质量。王洪军坐不住了,咱个头没人家高,可志气不能比人家短,既然做展车是钣金整修工的最高境界,就要占领这个制高点。
      王洪军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揣摩做展车的技术,老外一动手干,他就在边上仔细看,老外活一放下,他就认真记,老外下班了,他就在废件上反复练。经过几年的积累,他掌握了展车制作方法。
      2003年,王洪军开始领军做展车,仅用半个月就出色地完成了德国专家需要1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从此结束了一汽-大众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做展车的历史。近3年来王洪军就为公司制作展车189台,节约费用700多万元。
      创新方法,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之所以学会并注意总结和归纳修复的方法,刚开始主要是为了带好徒弟。我发现了好的修复方法,就是为了其他工友和徒弟不再盲目地去试修,因为一旦试不好,就可能产生车身报废或出现报废件,给企业造成浪费。”
      王洪军根据多年操作经验总结出了凹坑、死点坑、边缘坑、弧面坑等不同缺陷的各种整修方法,实现了检查快,打磨快,修复快。他把自己掌握的整修技能和研制的一些先进方法和技巧进行整理、归类,创造出了47项123种整修方法。
      “为什么方法中都要加一个快字呢?”王洪军说,车在生产线上走,你必须要在几秒钟内用手摸出缺陷,还要快速地修复,否则,就会影响生产。
      2003年4月,他的快速修复方法通过了一汽-大众中、德质保专家组织的评审和鉴定,被正式命名为“王洪军轿车快速表面修复法”。专家给以高度的评价,认为,王洪军的快速修复法对车身表面钣金修复和调整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居国际先进水平。
      王洪军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自己的“法”,决定把它整理成一本书。

      从2004年初开始,他每天都写到半夜,几易其稿,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一本名为《王洪军轿车车身维修调整方法》的书终于脱稿。去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于该书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内容通俗易懂,在行业内外受到广泛好评。
      十几年来,王洪军带了很多徒弟,经过他培训、听过他讲课的人就更多了,其中,很多人都成了钣金整修的小专家。
      如今,在一汽-大众公司的捷达、宝来、奥迪、速腾等所有车型整修线上分兵把口的都是王洪军的徒弟。他的徒弟们又带了很多徒弟,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由200多位高技能、敢创新人才组成的“洪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