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行业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厚植“工匠精神”
  • 发布时间:2016-12-18 10:45:53 点击次数: 1248次
  •   作为一所具有很强行业背景的职业院校,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专业文化与工匠精神相融合。通过“诊断、提炼、落地”的“三步曲”,提出了“企业文化进专业、专业文化进教室”的思路。

      融入课程教学 

      “工匠精神”与专业融合

      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专业教师通过研究本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之中,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内涵。

      深入企业是了解“工匠精神”最直接的方式,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学校形成了“工学交替、订单班”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学生在校期间体验“工匠精神”搭建了平台。在开设“订单班”方面,学校与一汽丰田汽车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用人需求,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企业所需“工匠精神”也通过这种方式渗透在学校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职业规范、行业标准,感受“工匠精神”,了解企业需求,发现自身不足,增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提升职业素质的内驱力。

      融入班级教育

      “工匠精神”与专业融汇

      学校始终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作为核心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练就精湛的技能提供保障,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涵养“工匠精神”。近年来,学校聘请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复勇先生担任特聘教授,汽车学院周志国老师荣获交通运输部门“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我校毕业生徐永清获得“浙江省首席技师”称号等。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课教学采用公共课的大班化教学模式。事实表明,传统的大班化授课不利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强调动手操作的专业课程。大班化教学,导致教师无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无法对数量众多的学生一一指点,也无法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效果严格检查,结果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设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工匠精神”更是无从谈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我校个别专业对小班化教学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关注每个学生,可以做到严格检查每位学生对课程(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够及时进行师生互动,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这种教学显然更有利于将学校的专业文化与“工匠精神”相融合。所以,专业课进行小班化教学,是“工匠精神”与我校专业文化相融汇的有效途径。

      融入学风建设

      “工匠精神”与专业融通

      今年,是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学校明确了建成办学理念先进、特色优势明显、专业结构合理、社会服务能力强、人才培养质量高、国内领先的优质高职院校,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骨干专业的目标,同时也将为建成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奠定良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我们的答案是:践行工匠精神,全面实施“学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学生树立“工匠精神”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以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为重点,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以队伍的作风、师德师风带动学风建设,促进教职员工理念转变和能力提升、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强化教学和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老师要做工匠精神的代言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进一步加强校园管理,推进校园环境和实训基地职场氛围营造,打造具有人文底蕴的校园环境、营造具有职场氛围的教学场所,开展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水平。实现工匠精神与优良校园文化建设的相融合。

      学校坚持适应学生需求、面向人人,坚持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建立具有创新性的学位制度、开辟多途径的学生升学通道、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打开学生成为“大国工匠”的通道。

      “工匠精神”锻造出来的毕业生,专业技术强、勤奋细致肯吃苦,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对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如何更好地将“工匠精神”与专业文化相融合的创新之路,只是刚刚开始。精彩,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