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2025”将引领职教革命
  • 发布时间:2017-3-10 16:44:18 点击次数: 1143次
  •    “从数量看,我国当下的职教院校达13300多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每年毕业超过1000万,形势喜人;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看,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周汉民谈及职业教育的现状,作了如是预判:以“中国制造2025”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职业教育的同步转型升级,职教革命迫在眉睫。

    “国民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作为上海中华职教社主任的周汉民对于职教事业有着专业认识和切身参与,他认为100年前,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实业界人士,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宗旨创建了中华职教社,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全国性职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面对层层封锁,我国从无到有,建立了以国营企业为主的自主制造体系,同时,建设了与此相适应的,以企业、行业为主、多层次的职教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通过引进消化,从小到大,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体系,同时形成了以社会办学、政府支撑为主的大众化、普及型、服务型,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当前,大家都感觉到,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有些不合拍了,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针对记者的问题,周汉民委员表示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理念和体制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理工科大学发展重视不够;二是制造业由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教育培训体系起步艰难;三是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智造’产业前端职教资源配置一空二白;四是政府、高校、企业、社会资源要素整合受到多重制度限制。”

    “您用了‘职教革命’这四个字,为什么不是‘职教改革’呢?”周汉民委员如此回复了记者的疑惑,他说:“因为建立和‘中国制造2025’相适应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是一次全新的构建,并非现有体系的小修小补。”他认为,全新的体系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目标清晰:为“中国制造2025”服务;主体多元:企业为主,高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办学理念:开放共享、理工融合、脑手兼顾、高质高端;师生组成:有志于“中国智造”事业的专业人员群体;教学要素:立足自主、行业协同、广征博引。

    周汉民委员对于“中国制造2025”将引领职教革命的大方向有着坚定的信心,而将实际践行的关键点归纳为“十二个字”:

    转思路。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因急功近利而导致的制造业功能性萎缩给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缺乏的现状;在这两大认识基础上,形成制造业为立国之本的共识。

    定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国制造2025》,制定“制造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建立覆盖新兴制造业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重点,改建、新建若干所重点工科大学。

    增投入。鉴于当前初级中级职教机构膨胀、普通职教资源过剩的结构性问题,政府教育经费,特别是新增教育经费,重点向新兴制造类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倾斜,增加对现有工科类重点高校用于新兴制造业专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给权限。赋予在制造业高等院校实行多元化投资、“董事会”负责制的教育投资管理体系改革权限,赋予学校根据新兴制造业内在需要自主决定办学模式的权限。与此同时,改革传统的单一单位的人事管理模式,建立局域式人事管理平台体系。即同一职业教育主体内多元主体教学人员(高校、企业、研究所、社会专业人士等)共享同一人事管理平台,实行主体内部统一制定的薪酬和劳动保障制度。此外,以授权方式,赋予国家认定的区域性重点职业教育主体自主制定知识技能业绩评价体系和资格认定标准,董事会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设定各个等级和系列职称的考试科目和评价指标。